“港车北上”两年:“桥”见大湾区交流新变化

2025-07-01
来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今天(2025年7月1日)“港车北上”政策实施已满两年。两年前,首批香港单牌车经港珠澳大桥驶入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掀开新的一页。

1.gif

首批港车通过港珠澳大桥收费站

数据显示

2023年7月1日“港车北上”落地实施至今,目前已完成“港车北上”边检备案车辆超过10.8万辆次,备案司机超12.9万人次。在珠海大小停车场、山姆会员店、热门景区、网红打卡店等地,大家真实感受到“港车北上”带来的新变化: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加快形成!

现时越来越多北上的港澳车辆活跃在大湾区各个城市,并逐步向粤西、粤北、粤东城市扩展。

协同高效   保障大桥通畅

以往,香港居民入出内地主要依托公共交通工具,部分居民可驾驶粤港两地车牌往来广东。相比此前的粤港两地车辆跨境通行政策,“港车北上”单牌车政策突破了车辆海关担保、跨境线上办理、车辆保险“等效先认”等多项政策创新和规则软联通,实现了更低门槛的申请条件,为香港居民便捷出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策利好带来了人车两旺,2024年港珠澳大桥客车通行量突破‌555万辆次。今年以来,大桥的通行量不断攀升,这对大桥的运营、维护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png

晨曦初露,朝阳从海平面升起,唤醒大桥一夜的宁静,桥上的车流也渐渐密集起来,在太阳的照射下如银链般流动。港珠澳大桥车轮疾驰的背后,是一套精密运转的系统在支撑。在港珠澳大桥的西人工岛上,监控大厅里的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全桥交通运行状态,道路上的异常情况在第一时间反馈监控调度中心,这里如同大桥的“智慧大脑”。

4.jpg

刘彬慧是港珠澳大桥监控调度中心的一名监控员,在旅客看不到的幕后,她用智慧和坚守监护着路面穿梭的车辆。显示屏上车流如织,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这里每一个指令和调度都关系大桥的安全运行,更关系万千旅客的归乡之路。

面对桥上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监控、路政、救援、收费、养护各个业务队伍全天候做好响应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发生交通异常情况。若遇突发事件,大桥海关、边检、交警、消防等部门将即时协同处置,确保突发事件高效处置。

6.jpg

应急演练

“返港途中突然爆胎,是大桥监控调度中心及时发现并通知路政人员。他们主动协助换胎不仅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更让我感受到了服务的温度。”香港司机高先生说。

新的“奔赴”   带来新的“流量”

继“澳车北上”后,“港车北上”政策的落地实施,让港车、澳车和内地车共同行驶在同一条路上,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常态。

今年五一假期,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共查验“两车北上”数量超6.4万辆次,同比增长约六成,尤其“港车北上”方面出入境数量日均近1.2万辆次,成为推动口岸车流增长的主要因素。

7.png

“‘港车北上’政策实施后,我们去内地旅游省时省力,消费性价比又高,体验很不错。”前不久,香港居民陈先生带着家人到广州观看了龙舟比赛。临近暑假,他们一家人又准备到粤北城市清远漂流避暑。“以前暑假一般都会选择去日韩或者东南亚周边国家旅游,现在一家人更想‘北上’内地,去大湾区不同城市转转。”陈先生坦言。

在这股港澳居民“北上消费”的热潮中,珠海山姆会员商店、万象汇、富华里、城市阳台等成为热门打卡地,“吃、喝、逛、买”分外热闹。在珠海山姆会员商店,港澳家庭成消费主力。珠海山姆会员商店副总经理黄文星介绍,近年来,港澳客流量同比提升,烘焙蛋糕、零食、家居清洁用品等几大类最受欢迎。

生活半径扩大,时空距离缩短,开车“北上”逐渐成为港澳旅客新的生活休闲方式,周末“说走就走”的旅行逐渐常态化。珠海街道漫步、澳门品尝蛋挞、香港欣赏烟花……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正写入现实。而在内地,港澳旅客也成为“新晋流量王”,无论是在购物中心,还是农贸批发市场,抑或是旅游景点,都能看到不少他们的身影。

据珠海市商务局数据显示

今年1月1日至4月20日,已为港澳台及外籍人士补贴家电及3C数码产品8419台,拉动消费约3329.15万元;汽车置换报废等活动方面,共为港澳台及外籍人士补贴车辆74台,拉动消费约1581.28万元。

在便利人员往来同时,“港车北上”也成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助推剂”,为大湾区经济注入崭新活力。许多香港居民纷纷驾车“北上”,寻找投资机遇和工作机会。“85后”香港青年刘女士在广东创办的跨境电商平台是这一浪潮的缩影。“大湾区24小时畅通无阻的一小时生活圈,让跨境创业从理想变为现实”。

随着“港车北上”成熟,其镜像政策“粤车南下”已蓄势待发。香港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近日宣布,粤车经港珠澳大桥入境香港市区的具体安排将于年内公布,且“有望不设限制区域或道路”。未来大湾区“双向奔赴”将更加便捷,为区域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魅力高速网会员部采发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