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 逐绿而行——近零碳服务区、零碳高速路、绿色养护技术

2024-12-13
来源:人民日报

1.jpg

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截至去年底,我国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同时,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高速公路网,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近54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18万公里。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正激发出绿色发展的巨大潜力。

2.jpg

我国首条零碳高速路济青中线济潍段。张继斌摄

公路两旁,光伏板规模铺设,覆盖更多护坡,将太阳能源源不断转化为电能;大小服务区内,屋顶、车棚遍布光伏板,将绿能注入一个个充电桩,为往来车辆输送动力……放眼神州大地,一幅绿色新图景正沿着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铺展开来。

高速公路绿色转型有哪些探索,取得什么进展?记者采访了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有关负责人及相关企业。

服务区迈向“近零碳”

推进高速公路绿色转型,量大面广的服务区是重要载体。

今年2月出台的《2024年全国公路服务区工作要点》提出,要推动近零碳服务区建设,推进服务区光伏基础设施建设。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强调要建设一批低碳(近零碳)高速公路服务区。

“服务区区域相对集中、管理相对独立且具有较大开敞空间,易于开展碳减排工作,或成为公路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场景。”交通运输部公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共有17个省份开展了(近)零碳服务区建设项目,不断提高服务区清洁能源供给,一批典型近零碳服务区逐渐出现。

3.jpg

嘉绍大桥服务区屋顶铺设了光伏板。陈俊华摄

浙江嘉兴,常台高速嘉绍大桥服务区,屋顶、车棚等超7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光伏板密布,多场景发电配合一体化储能系统,电能源源不断注入36台充电桩,为南来北往的车辆快速补能。

“这里充的都是绿电。”国网嘉兴供电公司负责人说,2022年底,服务区完成充电桩升级改造,投运一年多来,年发电量约130.8万千瓦时,全年使用电量约109.7万千瓦时,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河南鸡商高速将军县服务区,不仅通过光伏改造和智慧能源管理实现了运营期零碳排放,还开展了污水处理回用、雨水调蓄利用及垃圾压缩处理等技术创新,促进降碳与减污协同并举。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3505.7万辆,其中新能源车日均流量470.18万辆,占总流量的13.41%。随着高速公路新能源车流量快速增长,激增的电力需求既是挑战,也成为服务区推进绿色转型的机遇。

近年来,高速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截至8月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已达2.88万个。据了解,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继续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碳减排工作,强化能源与交通系统融合发展。

高速路变身绿色路

将一个个服务区连点成线,绿意正沿着纵横蜿蜒的一条条高速公路,不断向更远处蔓延滋长。

驾车行驶在济青中线济潍段,一路向前,一排排蓝色光伏板随处可见:匝道圈、边坡均沿途布设;收费站屋顶、隔离屏障带也都没有遗漏。

走近细看,这些光伏板的铺设并不简单。公路边坡上,通过创新研发的边坡光伏一体化装置,使光伏板与边坡融为一体,兼顾了边坡固土与光伏发电功能。此外,充分利用道路两侧的隔离空间安装光伏系统,既有效利用闲置土地,还为高速公路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减少了碳排放。

这条全长161.9公里的公路,是我国首条零碳高速路,去年9月底正式建成通车以来,不仅在济南和青岛之间再添一条新通道,也为高速公路绿色转型拓展了新路径。

“‘零碳’算的是长期账、综合账。通过减排等措施,使全路段运营期总碳排放量小于等于总碳减排量,达到‘近零’排放。”山东高速集团济潍段项目办主任谢国木介绍,据测算,济青中线济潍段沿线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到68兆瓦。全部投运后,以25年运营周期测算,预计总发电量约17亿千瓦时,总碳减排量约152万吨,实现总体零碳运营。

从“少量点状”到“应建尽建”,一条条高速公路搭载光伏,提速变身绿色路。四川、上海、湖南等地陆续发布规划,推动高速公路区域光伏应用……高速公路线路长、沿线空间广阔、光伏布设场景多样,近年来,各地建设“高速公路+光伏”等新能源设施的热情显现,助力高速公路加快向“绿”而行。

4.jpg

“目前,各地探索高速公路沿线光伏等新能源融合发展新路径已取得一定成效,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交通运输领域减碳提出更高要求,仍需在用地政策、财税支持、能源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推动绿色公路建设实践走向深入。”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高速公路清洁能源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公路沿线光伏发电,不断提升公路建设绿色发展水平。

废材料加速循环用

绿色,不止于此。高速公路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建设、运营流程,更要覆盖养护、管理环节。

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这一庞大的交通动脉系统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养护需求和废旧路面材料处理的挑战。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高速公路平均每年仅修复养护一项就会产生超过5000万吨的沥青路面旧料。“传统填埋处理方式,不仅会消耗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有关负责人说,循环利用既能降低开采和生产新材料带来的环境压力,还能有效节约资源、减少能耗,符合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发布技术规范及示范引领等措施,一系列先进技术及工艺不断涌现,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深入开展,高速公路绿色养护水平持续提高。

去年建成通车的明董高速,依托青岛平度段200万方石墨尾矿,研发出石墨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用石墨尾矿代替砂石料、回填土,在减少固废占地的同时,也降低了建设成本;在荣乌高速威海至烟海高速段改扩建工程中,成功实施新型聚氨酯路面结构试验,施工过程碳减排达到90%。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全国高速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约97%,25个省份整体循环利用率超过95%,“未来将从强化工程设计源头应用、规范旧料回收储备及利用、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实现废旧路面材料在养护工程中的常态化应用,助力高速公路更好逐绿前行。”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